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酒店行业动态

K8·凯发(国际)官方网站|共筑“同步小康梦”

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3:41    次浏览

编者按在三晋大地的贫困山乡、田间地头,活跃着一支支农村工作队,他们带着真情、带着责任、带着问题深入基层一线,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定规划、理思路、找门路、出真招,不断拓展扶贫领域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创新扶贫方式方法,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,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。今日,我们刊发9支省委农村工作队的做法与经验,以飨读者。省总工会农村工作队投羊还羔 滚动发展岢岚县宋家沟乡是省总工会的帮扶点。5年来,省总工会在宋家沟乡紧紧抓住领导包村增收工作这个龙头,主攻养羊和蔬菜大棚两大产业扶贫项目,累计投入资金1358万元。尤其是 “投羊还羔、滚动发展”养殖项目,成效好、见效快、投入低,是一个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项目。明家沟村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省总工会主席田喜荣的包扶村。2013年,在村里推广实施“投羊还羔、滚动发展”养殖项目,一次性购买了336只羊、14只母牛,免费发放给28户贫困农户。5年前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400元,项目实施后,2014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210元,其中贫困户仅凭养羊户均年增收1.5万元。村民欧三仁患大脖子病,儿子高位截瘫,儿媳舍家而去,他们父子领到32只扶贫羊后,精心饲养,每年卖羊羔五六十只、增收两三万元,从生活难以糊口的特困户变成了致富户。同时,村民思想观念由过去“等、靠、要”转变为现在的“急、争、抢”,由过去的“要我脱贫”转变为“我要脱贫”,自力更生、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十足。在工作队的带动下,宋家沟乡其他村纷纷推广这一扶贫项目,目前已覆盖全乡11个行政村,占到50%。据介绍,“投羊还羔、滚动发展”的扶贫模式,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,也从岢岚县一隅向全省、乃至全国延伸舒展。省水利厅农村工作队兴水增效 科教富民五台县陈家庄乡的群众说起省水利厅6年的定点扶贫,高兴地说:“工作队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鱼,还送来了钓鱼的工具。”从以下这样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端倪:6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505万元,实施扶贫项目125个,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,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条件,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效。去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2910元,较2008年增长近一倍。“真扶贫、出真招、见实效。”这不仅是一句承诺,更是所有省水利厅农村工作队队员心中的坚定信念。6年来,省水利厅派出的住村工作队一年接着一年干,他们从农民群众最关心、受益最直接的农田水利入手,确定了“实施五水+科教战略”,即农村饮水、农田灌溉、农村水电、水土保持、农村水文,以及科技管理和人才培养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效的定点扶贫5年总体规划。 变“输血”扶贫为“造血”扶贫,是工作队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的深刻体会。本着这一原则,工作队在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核桃、干果等“一村一品”优质高效农业,发展畜牧业和庭院经济。同时,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,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,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,增强就业能力。省城联社农村工作队用心用情 输血造血代县磨房乡神涧村属丘陵地带,水资源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。这几天,村民刘桂香特别高兴,因为村里的引水工程项目已经开工,她承包的百亩农田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缺水了!刘桂香高兴地说,有了水,种田就有了希望和信心,真是感谢工作队的帮扶!刘桂香口中的工作队就是省城联社农村工作队。摸清穷底是精准帮扶工作的基础。驻村伊始,工作队与乡、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、走村串户,调查摸底,最终确定引水发展策略,并多方筹措资金102万元,目前工程已经开工。实践证明,脱贫关键在于发展产业。针对当地种核桃、杏树的有利条件,工作队提出把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结合起来,形成产业链,进而增加该村的造血功能,引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。扶贫工作绝不能唱“独角戏”。工作队在对神涧村的帮扶中更注重完善“政府部门配合、调动社会参与”的扶贫工作机制,发挥工作队上下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,形成合力。没资金,积极申请;没项目,全力争取;没技术,组织培训……引导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今年帮扶蓝图绘定,重点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。4月初,还将开展“扶贫采风活动”,邀请众多艺术家走进神涧村的百亩杏花林,现场写生,为百姓构建更好的文化氛围。省证监局农村工作队众筹融资 产业造血娄烦县天池店乡白家滩村是一个农业小村,15年里,3个部门轮流定点帮扶,穷帽子始终没摘掉,全村158户人家,贫困户足有95个之多。2014年初,省证监局接到扶贫任务,要求用5年帮扶该村实现人均纯收入翻一番。何以打开“贫困锁”?省证监局党委书记、局长孙才仁带领工作队往白家滩村跑了十多趟,最终提出了“特色产业+金融支撑”的扶贫思路。于是,工作队组建众筹基金破解富民产业融资难,同时推进合作社股份制改革,明晰产权方便资金注入,更值得一提的是,众筹基金借钱给贫困户,让他们入股合作社做了股东。据悉,市场化融资加快了白家滩村产业发展速度,蛋鸡养殖规模从原有的4000只迅速扩大到1.4万只,年产量从7.2万公斤扩大到25.2万公斤;而同期建立的养羊合作社的204只种羊也进入产羔期,今年四五月份将进入产羔高峰;2个合作社预计实现年收入470万元,95个贫困户户均实现产值1.7万元,户均增加产值9300元。孙才仁说:“众筹扶贫就是让市场与政府一起使劲,扶贫也能变成人们共同的事业,变成大家都喜欢的事业。”下一步,工作队和村委会计划继续引入资金扩大规模,使养鸡合作社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5万只,养羊合作社养殖规模达到2000只,两项合计可使贫困户实现户均产值收入5万多元。省财政厅农村工作队把准脉搏 对症下药省财政厅第26批农村工作队入驻和顺县李阳镇后,首先为每名扶贫队员人手发放一册 《农村工作队学习资料》。通过组织学习和自学,使大家了解掌握了相关扶贫政策和管理办法,提高了对扶贫工作重要性、必要性的认识。在此基础上,根据工作需要对工作队人员进行了分工,明确了各自职责,提出了工作要求,明确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时限。扶贫就需要出真招、办实事。对此,工作队深入百姓家中和田间地头,实地听取贫困人口脱贫愿望,考察帮扶项目的可行性。先后5次组织召开村(镇)干部、贫困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会,广泛听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要求;3次聘请农、林、水、畜牧等专家对项目进行集体把脉会诊,纠错修偏,进一步提出合理化建议。在组织项目上做到了“三个结合”,即:政府主导和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、政府设计扶贫规划与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相结合、精准扶贫与老百姓的实际增收相结合。在集思广益中,确定了全年的帮扶项目12个,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、生态绿化和产业增收三类。怎样才能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“裂变效应”,工作队会同镇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,包括项目资金公示制度、报账制管理、项目投资评审等资金管理方式,不仅保证了资金最大效益的发挥,而且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和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。省国税局农村工作队选好产业 找准路子龙交乡是石楼县的核桃大乡,从上世纪80年代起,全乡就开始栽植核桃树,到2010年全乡核桃林面积2.5万余亩。针对该乡的实际情况,调查研究后,省国税局农村工作队明确提出围绕核桃产业,以“产业兴乡、核桃富民”为抓手,持续加大核桃经济林建设帮扶力度。先后实施了龙交乡渠家沟村和田家山村集中连片3000亩的核桃经济林建设工程帮扶、甘河村1300亩核桃栽植精品示范园工程帮扶,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赞叹。截至2014年底,全乡共栽植核桃林3.1万余亩,初步形成了人均3亩的万亩核桃绿色走廊,核桃产量达到175万公斤,人均纯收入达到3265元。为配合核桃林精品示范园工程,工作队向省财政厅和扶贫办申请资金,对村间道路、田间道路进行硬化处理,对田间路进行配套排水设施建设,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;邀请省农业厅、省林业厅、省农科院专家,在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授课,并培养起一支600人左右的核桃林管护技术骨干队伍,带村民走上科技致富之路。下一步,工作队的重点是在核桃产业升级上做文章,并结合村里的发展思路,在积极协调集体惠民项目、定点帮扶特困户、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全力开展帮扶工作。省科协农村工作队科技支撑 产业引领2010年,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成为了省科协的帮扶点。扶贫先扶谁?怎么扶?扶什么……这是省科协农村工作队一直思考、研究的课题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座谈、一场又一场的讨论,紧扣县情、村情特点,“量身”制定了《郝家庄村“十二五”扶贫开发规划》,并确立了以脱毒马铃薯、使役兼肉用牛养殖为主,玉米、小杂粮为辅的农业产业发展构架。扶贫重在引导。为改变农民思想,通过示范与引导,使农民积极主动想办法脱贫致富才是扶贫工作的根本;科学养殖、科学选种提高了一些农民的养殖积极性。以脱毒马铃薯项目为例,2012年省科协筹资10万元引进新品种脱毒马铃薯 “青薯9号”“冀张薯8号”,在郝家庄村推广种植103亩,并坚持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程技术指导和培训,引导农民实施科学种田。几年来,“青薯9号”亩产最低3000公斤,最高5650公斤,平均亩产达到3500公斤,创该村马铃薯亩产历史最高。村民也不再一味“埋头种地”,学会“抬头看天”找市场了。产业扶贫带动了经济发展,更催动了思想的解放。去年,经过2个月时间,工作队帮助郝家庄村组建起一支70多人的“草根”文化队,还为村民送来了音响、扇子、服装、舞蹈光盘等文体器材。如今,村民们以前晚饭后打麻将、打牌的习惯改变了,每晚8点大家不约而同来到村委会大院扭秧歌、跳广场舞,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。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创新模式 精准发力宁武县余庄乡下余庄村全村262口人,年轻人几乎都进城打工,村里剩下些老人和妇女,依然是采取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,种地仅够自家吃,基本没有农业收入。下余庄村是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的帮扶点。在扶贫的道路上,省委党校农村工作队大胆探索创新,开展“新型合作化、种植科学化、扶贫精准化、成效多样化”扶贫开发新探索,取得显著成效,受到各界好评。下余庄村兴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在工作队的策划、指导下成立的,58户村民以土地折股入社。合作社按照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经营的发展理念,引进新品种,采用新技术,提高单位产量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土豆亩产2000公斤、藜麦亩产150公斤、籽粒苋亩产5000公斤,下余庄村民乐得合不拢嘴。一个村成功了,别的村能不能学习、借鉴?为此,工作队对全乡12个贫困村进行了走访调研,所到之处村民大都愿意像下余庄村一样合作起来、科学种地、共同致富。今年,工作队计划在12个贫困村推广这种扶贫模式,每个村成立一个全村合作的合作社,12个合作社再组成一个大型的合作联社 “天池种养殖专业合作联社”,依托天池这一有利生态环境,建设没有围墙的 “天池生态农业科技扶贫开发示范园区”,统筹规划、统筹面向市场,积极引进农业新科技、新品种,走品牌化经营、企业化管理的路子,发展特色、高效农业,增加农民收入,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。省公安厅农村工作队科学谋划 因地施策兴县蔡家崖乡是省公安厅农村工作队的帮扶点。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。尽快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,改变农村贫困面貌,这是省公安厅农村工作队最简单朴实的目标。为规划好帮扶工作蓝图,工作队深入各自然村反复调研,最终确立了“改善基础设施、发展特色农业、构建多元格局、实现农民增收”的思路。针对蔡家崖全乡大多山高地陡,水土流失严重,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,先后确立了河坝项目、垫地项目、村级公路改造、改善基础设施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,帮助当地改善基础发展条件,努力破除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。提升群众素质,增强发展后劲。扶贫不是简单的跑资金、跑项目,更不是简单的修路、种树。扶贫要先扶智,使百姓更新观念、更新思路、学到知识、掌握技能是关键;找到贫困症结,因地制宜、对症下药。为此,工作队利用一切时机,坚持现场讲解与走村串户宣传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尤其对村支“两委”重点培训,帮助健全完善村务公开,共同研究本村发展规划上,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工作,极大地促进了帮扶点的经济社会发展。